宗庆后、刘备、曹操
宗庆后的为人之道 像曹操还是像刘备 2024.02.27 No.297
赞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Ying6789
24日,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去世了,很多人表示悼念。
宗庆后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宗庆后的祖父据说曾经担任过张作霖的财政部次长,宗庆后的父亲就读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毕业后在邮局谋了份小职员的差事。中共夺取政权后,这样的政治背景肯定在劫难逃。宗庆后的父亲曾经被中共关押了一年多,这个遭遇严重影响了宗庆后父亲的工作和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宗庆后的成长,影响了宗庆后的心态。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宗庆后在他的传记中,对父亲,这位影响了他一生的亲人,记述非常有限,只有寥寥几笔。宗庆后弟兄五人,主要靠担任小学老师的母亲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宗庆后是家中的长子,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替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没有本钱,他只能作一些小生意,爆炒米,崩爆米花,到火车站去卖煮红薯。那个时候,他只有十六七岁。后来,他听说舟山马目农场正在招工,不论家庭成分,谁都可以报名参加。在当时,对于已经厌倦了在杭州街头叫卖的宗庆后来说,这意味着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只是,他并不知道,马目农场原本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劳改场,当地人称之为“舟山西伯利亚”,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宗庆后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这个农场停办后,他来到了绍兴茶场,这也曾经是一个劳改农场。在这里,他干了 14 年,种过茶、割过稻、喂过猪,搬过石头,吃了不少的苦。因为经常赤脚走在石子路上,脚底板上都长了很厚的老茧。
文革结束后,宗庆后的母亲提前退休,宗庆后才得以顶替母亲的工作,回到杭州城,在学校办的小工厂里工作。这个时候,他已经30多岁了,还是个单身汉。此后十年间,他辗转于几家校办小企业,作过校办工厂的推销员,跑在市场一线,全国各地要过账款。1987年,42岁的他,承包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靠蹬三轮车代销汽水、棒冰、文具赚钱起家,开始创业。
回到杭州后这十年的经历,对于他认识社会可能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对他此后的创业有着特殊的影响。宗庆后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到,“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一切都为了稻粱谋。” 他对自己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处境有强烈的意识,有极大的动力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后来,宗庆后创立了娃哈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娃哈哈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企业的销售额高峰时期达到700多亿,员工近3万人,宗庆后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富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宗庆后在社会上口碑极佳,认为他是一个不靠资本投机的良心企业家。他离世后,很多人都怀念他。有两篇悼念宗庆后的文章,每篇后边都有数千条留言,都在悼念这位离世的企业家。在中国当前这种环境下,一个企业家、一个富豪,能得到这样多的尊敬,并不容易。
宗庆后确实有过人之处。
宗庆后在他的自传第一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当你所有的思想聚集于一点,强大的力量由此而生,它聚集人脉、金钱、一切。显然,宗庆后最看重的是人脉,然后才是金钱和一切。也许,有了人脉,再加上金钱,就能有一切。可以说,宗庆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人脉,得益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除了宗庆后先天具有极高的悟性,还在于他后天的经历。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水里火里、摸爬滚打,他对人情冷暖有深刻的体会,对人性有深刻的观察。他显然非常清楚该如何与人相处,非常清楚该如何驾驭手下,而且,他在为人处事上似乎是从来都不疏忽。
宗庆后曾经提到,他以前在农场劳动的时候没别的书看,只能看《毛选》,《毛泽东选集》。他说,《毛选》的确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怎么调动群众拥护你?怎么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为你拼命?他说,其实毛泽东正是看透了人性的本质,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为了私利,只有满足了自身各种需求,才会开始考虑为公,开始有了境界。这给我的启发就是,做生意要考虑怎么让人家有钱赚,无论是员工还是经销商,让人家有钱赚了,你才有钱赚。这就是商业的本质。知道给人家利益,这是一个方面。此外,宗庆后也非常清楚,人不仅需要钱,还需要尊重,需要得到赞赏,也就是知道给人面子。宗庆后说,我觉得中国企业领导者比西方领导者需要更高的情商。中国人文化丰富,历史长,智商高,想法多,很难凝聚,所以中国人比较难管理。中国还是要讲究人情味和情面的。宗庆后非常注重交情。宗庆后说过,企业刚创办那几年,每个礼拜我都请员工们到外面去聚餐,过年过节帮他们把家里的年货全部准备好。夏天,宗庆后亲自给员工们发冷饮解暑。后来,每年春节前夕,宗庆后都要留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吃一顿年夜饭,亲自给员工发红包。这显然是在联络感情,进行感情投资。宗庆后让员工感到,对他们很好,因而,更加服从他,尊敬他。
当然,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威信。对于威信,宗庆后理解得很深刻,他说,让员工怕你,但不恨你。树立权威的同时也要让员工们感觉到,你是讲道理的,你在关心他们,跟着你干,生活会越来越好。让员工怕你,但不恨你,讲的是威;让员工们感觉到跟着你干,生活会越来越好,谈的是信。宗庆后通过他的安排,成功地让员工在工作中产生了归属感和幸福感,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同时,把宗庆后当作这个家的大家长。大家长不仅有对家庭的关心、对成员的关怀,更有不可质疑的权威,在温情脉脉中展示着威严。可以想象,在宗庆后的生活中,与权贵的交往肯定是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外界无法知道,宗庆后是如何与权贵交往的,但是,通过他对手下员工的方式,完全可以想象他会怎样应对那些权贵。那些权贵,才是真正决定他前途和命运的人。
在中国,没有什么是真正安全的,更何况,像娃哈哈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要知道,娃哈哈一开始,并不是宗庆后的私人企业。不难想象,在娃哈哈成长过程中,企业内外难免会有人垂涎这笔巨大的财富,去争夺企业的控制权。娃哈哈最终成为了宗庆后的私人企业,和他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对权力的绝对控制,有直接的关系。在娃哈哈,从来都是宗庆后一个人说了算。应该说,娃哈哈成为宗庆后的私人企业,是娃哈哈的幸运。有宗庆后这样起点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到达宗庆后的终点的人却很少。宗庆后自己确实有能力,但是,他也确实防范别人的挑战。很长时间,娃哈哈没有一个副总,总经理之下就是“中层干部”。宗庆后对于人的管理想必最为敏感,也最为用心。宗庆后提到,他在对员工委以重任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忠诚。其实,他在企业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培养员工对他的忠诚、对企业的忠诚。当然,对于员工的忠诚,他也给予了足够的回报和奖励。娃哈哈还有一条特别的规矩,不辞退45岁以上的老员工。这无疑会让员工对他更加忠诚。
显然,对于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确立权威、使用权威,宗庆后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且,他不仅有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把认识变成了理念,时时刻刻都在用这种理念指导实践,用于日常生活,让员工敬畏他、钦佩他、拥戴他。在员工的心目中,宗庆后是一个有权威、有德行、又仁慈的领导。宗庆后的女儿说她父亲在娃哈哈是神一样的存在,这绝不是虚妄之言。
在当年,宗庆后和法国达能激烈争夺的那段时间,面对达能的利诱,从高管到普通员工、乃至经销商,没有一个背叛倒戈,全都坚定站在宗庆后这一边;而且,不仅企业的员工、经销商,就连所在地的政府都站在了宗庆后这一边,这无疑是他长时间苦心经营的结果。事实的确证明,宗庆后的为人处事确实了得。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获得资金和技术,娃哈哈与法国乳品与饼干业巨头达能集团以及香港的一家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资企业。除了提供生产资金,法国达能还拿出一笔钱买下了娃哈哈的商标。虽然,娃哈哈只拥有49%的股份,但是,合资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完全操控于宗庆后之手。后来,不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宗庆后又在合资企业之外组建了多家企业,生产与娃哈哈相同的产品,使用与娃哈哈相同的商标。当然,这些企业的利润不属于合资企业。关键的是,这些非合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合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空间。这件事情最终引起了法国达能集团的不满,要求所有生产娃哈哈的企业都必须纳入合资企业当中,由法国达能收购非合资公司51%股份。此举遭到宗庆后的反对,因此,法国达能集团采取了法律行动。
这里不去谈论娃哈哈和达能之间的是是非非,我们只是看看宗庆后在这场商业纠纷中的策略。在法国达能采取法律行动后,宗庆后主动向媒体公开披露,“娃哈哈中了达能恶意收购的圈套”,调动舆论,先入为主,博取同情。此后,娃哈哈又绕过合资协议中关于仲裁条款,抢先以企业工会的名义发起诉讼。这又是出了奇兵。此外,企业所在地的政府也都明确表态支持宗庆后,显然,宗庆后在背后作了工作。这个案子自然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中法两国元首都参与到这场并购案中。面对宗庆后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法国达能只得交出了它的全部股份,退出合资企业,最终以宗庆后的全胜而告终。
很多谈论宗庆后的文章,都提到了宗庆后的吃苦耐劳和克勤克俭。其实,白手起家的人,吃苦耐劳只是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底层百姓都会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只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他选对了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针对儿童的产品,这本身就容易成功。毕竟,父母爱孩子绝对无私,那个父母不爱孩子呢,所谓孝子,孝子,都是孝敬儿子,孝敬孩子。只要让父母知道了这个产品,相信了这个产品,自然不愁销路。为此,宗庆后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当时极为少见的决定,孤注一掷,几乎把娃哈哈的全部资金用来在电视台做广告。当时,广告少,而且,人们相信来自官方媒体的广告,娃哈哈由此一炮而红。宗庆后曾经说过:奋斗的过程中有理想,有一个时代背景,还有一些偶然和运气,最后才能出类拔萃。这个话很实在。
饮料其实就是水里谋财,投入小、利润大。饮料行业的关键在于行销,宗庆后则充分发挥了他善于和人打交道的长处,并且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销售上。宗庆后本人十分重视与经销商的厂商关系,通过利益的深度捆绑,宗庆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牢固的销售网络,这个网络直接深入到了中国的最底层,特别是深入到了农村。销售网络是商标之外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资源,这个资源也牢牢地掌握在宗庆后手里。销售是一个企业真正的财源,宗庆后亲自掌握销售,就控制了产品的出口和钱的入口,自然不会被别人抄了后路。
宗庆后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但是,他的经营方式和思路并不一定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在经营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事实上,娃哈哈开发了很多产品,都没有能够真正流行,而在饮料业务之外的那些尝试,例如童装、白酒等等,也都没有能够复制饮料行业的成功。
作为知名人士,作为著名的富豪,宗庆后非常注意塑造他的社会形象。宗庆后用了不少的钱来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在90年代,他就拿出几百万帮助当地修小学校舍、改善教师待遇。至于国内出现灾情,娃哈哈更是捐钱救灾。尤其是,这些年在经济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娃哈哈拿出巨资给员工发奖金,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得到奖金的只是娃哈哈的员工,但是,却赢得了社会上普遍的赞赏。宗庆后多次表示,企业家不但要会赚钱、会经营企业,更需要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财富才有意义。宗庆后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什么样的人最招人恨,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尊敬。他精心打造的良好的社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安全的屏障。
宗庆后在晚年说过这样的话:我来自社会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想法。老百姓不需要我们那么强势地去管理。现在社会风气大不如前,主要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跟上整个经济发展。这无疑是对中共高压统治的含蓄的批评,以及对平民百姓衣食不足的同情。这说明,宗庆后对中国的情况非常清楚,只是,他不能多说、不敢多说。
非常偶然的,在一位财经评论人的博客上,看到一个文章的标题:宗庆后,更像曹操还是刘备?很有可能这位作者注意到了宗庆后在为人处事上的心机,有感而发。遗憾的是,他的这篇文章却无法阅读。大家都知道,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所以,刘备隐忍克己,喜怒不形于色。同时,刘备心有大志,注意结交豪杰,笼络人才。注意形象,以仁义塑造自己。在缺少资本的情况下,形象就是刘备最重要的资本。而曹操的情况和刘备正相反,他完全不在意成为乱世之奸雄。其实,作为一方主帅,刘备和曹操相似之处要远远大于不同之处。他们对人性的本质都看得很透,只不过,由于他们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生存方式有所差异,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他们获得权力过程有所不同,当他们拥有了权力的时候,他们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就基本相同了。
显然,宗庆后深谙中国政治和社会,对他人的心理有精致的把握,在与人交往上非常用心,心机很深。或许可以这样说,在笼络人心上,在利用道德感召力上,宗庆后有像刘备的地方;在使用权谋、在手段狠辣上,宗庆后又有像曹操的地方。
作为政治上被歧视的群体,宗庆后对自己的出身实际上非常敏感。平日不轻易流露情感的宗庆后,在获得“杭州上城区经济开拓功臣”荣誉时,他当场哭了;后来,他被杭州市认定为“为杭州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功勋企业家,面对迎接他的英雄凯旋般的鲜花和礼炮,宗庆后当场泣不成声。作为一个半生挣扎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他特别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他在前半生,受到了根本不应该受到的痛苦和歧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宗庆后在政治上非常小心,绝对是谨言慎行,绝对是低调行事。白手起家的人很多,但是,一旦富贵,很多人就会变得盲目,就会忘乎所以。但是,宗庆后没有,他一直保持了超常的冷静,对残酷的现实保持警惕。这恐怕是他在这个黑暗残酷的时代能够善始善终的重要原因。
图片: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4/02/20240227-no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