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之战 一场奇怪的战争(二)后勤供给
2017.07.12.19.2
为什么中国在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之后,却放弃了藏南国土,现在流行着各种说法,其中,经常听到的一个的便是后勤无法保证,因此只得放弃。那么,这场战争中国究竟投入了多少军队,这在中国的国防实力中占多大的比例,中国是否有经济实力,应付这场战争?下边,我们从中国和印度的实力对比以及中国的后勤能力上做一番探讨。
对印用兵: 步兵3个师 + 驻藏部队
这场边界战争,中方实际动用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当时的主战场是在东线达旺和藏南。投入东线的有两支主要力量:一支是原有的驻藏部队,即藏字419部队原18军的几个团;另一支力量是调动的兰州军区11师、55师和成都军区五十四军130师,这3个师的部队都曾经在1959年,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参加过平定西藏叛乱和剿匪,非常熟悉西藏的气候和环境,拥有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至于西线,长达数百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边界线上,中方投入的兵力大约只有十个步兵连,分兵夺回了被印度占据的46个据点,双方交战的规模基本上都在连排级别。阿克赛钦这一带基本上都是无人区,甚至是生命禁区,根本不是用武之地。印度军方部署在该段边界一线数十个据点的总兵力大约仅有三个营,只是象征性的存在,真正维护印度安全的是难以逾越的天险。
这次边界战争,相较于中国的内战和朝鲜战争,其规模根本不值一提。特别是针对中国庞大的军事机器而言,区区四个师的兵力,实在是微不足道。
对内用兵: 步兵3个师+ 驻藏部队 + 装甲兵 + 空军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对比一下1959年所谓的平定西藏叛乱。据著名学者李江琳的调查研究,所谓的西藏叛乱,不过是牧民部落对所谓民主改革、牧业合作化政策的不满而进行的反抗,有些部落只是逃跑,他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枪,只有腰刀之类的冷兵器(《1959:拉萨!——达赖喇嘛如何出走》)。就是对付这样一群大量使用冷兵器的散兵游勇,除了原驻藏若干个团的部队外,尚且调动了成都军区54军134师、130师,兰州军区第11师共三个主力师参加作战,并且还获得了空军的协同,在西藏空旷广大的领域内,空军轰炸机部队尤其大显身手,其中空军唯一的图4重型轰炸机团,成为平叛作战的空中主角。据1953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包含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全部藏族人口只有270多万人。而和印度这样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进行战争,除了这几个边防团之外,仅仅调动了三个步兵师的部队参战,甚至连已经有在藏地作战经验的134师都没有调动,空军则基本上缺席。由此可知,决策者从一开始就在有意识地限制战争的规模,而且,没有准备长期固守藏南国土的计划。
中印对比之一:军械
当时,中国军队超过二百四十万,印度那时全部兵力仅仅六十余万,很明显,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中国军队从质量和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在战争爆发前,解放军已经全面换装仿制苏联的陆军装备,特别是步兵武器完全制式化,子弹完全通用,其中包括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机枪,等等。更重要的是,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陆军和空军的装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在这个方面,印度简直是望尘莫及,大多数装备都依赖进口。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远胜印度军队。
中印对比之二:服装
不仅枪械武器,就是军队的服装,中国方面也非常优秀。
早在1951年5月,上万解放军部队从西康、青海、云南、新疆四路向西藏向心进军时,当时的西南军区就做出了“前方部队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的供应方针。进藏部队装备了皮衣、皮裤、皮鞋、皮帽、皮大衣、皮手套,当时号称“六皮”,以御风寒。且每人都配备了防风沙、雪盲的茶色风镜和两用(防雨、住宿)的帐篷布等等,可以说,进藏部队所需粮秣物资应有尽有。由此可知,就在进藏之初,中国军队的后勤装备水平就非常高,后来,为了适应边境作战,后勤部门又为前线部队研制了专用的军服。中印战争时,中国士兵配备全套特制的防寒军服,相比较而言,印度士兵甚至连像样的冬装都没有。可以这么说,这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中印对比之三:空军
当时,中国空军装备有约2000架各种型号的米格战斗机,其中包括大约60架在当时比较先进的苏制米格19。而印度空军装备的几百架飞机都是二战前后使用的飞机,比中国空军的装备落后了一代。印度空军正是忌惮中国庞大的米格机群,在战争爆发后,完全处于观望状态。此外,在1959年,镇压反抗的西藏僧众战争中,中国空军曾经出动多种型号的轰炸机参与镇压,其中苏制图-4战略轰炸机,其作战半径可覆盖新德里,也让印度受到震慑。不可思议的是,在镇压西藏民众反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空军,更是完全没有介入这次边界战争。
总之,无论是陆军还是空军,中国军队对印度都有压倒性优势。更重要的问题是,印度是两面受敌,需要分兵同时应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敌对国家。当时,多数的印度军队都压在印巴边界上,印度根本没有和中国决战的本钱和能力。纵然印度全力以赴,战争局面可能会比较残酷,但是,双方总体的实力摆在那里,大的意外是不会存在的。
后勤运输
关于放弃藏南国土,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无法保障。当然,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公路状况确实很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从印度1951年开始占领中国藏南国土,到1962年开战,中国政府和军队做了什么备战工作。毕竟长达10多年的时间,就是从头开始,也应该完成了充分的战争准备。至少应该有通往边境地带的高等级的战备公路、前线军用物资的储备仓库等等基础设施。中国完全可以在靠近藏南的林芝地区,驻扎重兵,囤积战争物资,要知道,一个小小的林芝地区,面积高达12万平方公里,几乎是台湾岛的4倍。关键的一点是,当时的中国有这个能力和财力,只是没有用在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上,而是大量用于对外援助。
对外援助
在《往事漫忆 郭影秋回忆录》(168页)一书中,作者记述了他50年代出任云南省长时,修的最重要的一条公路靖平公路,便是为了支援越南。那时,云南还非常贫困。他写到:“靖平公路通往奠边府,乃为支援越南民族解放战争而修。修这条公路异常艰险,一则是地形险要,再则是通过瘴气流行地带。修靖平公路的两万多民工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曾染上此病,工程指挥部为此上报中央,由中央派了十几个医疗队入滇。”
援助越南 公路 1211公里 + 数百公里铁路 + 战争物资达数千万吨= 200亿美元
在解放军放弃藏南国土之后的第三年,中国军队大规模卷入越南战争,其中进入越南的工程兵部队就接近10万人。除了在越南境内修建数百公里的铁路和站段、数万米的海岸坑道、军事工事,工程兵部队还帮助越南新建和改建7条公路,总长为1200多公里,所需的物资大多从中国长途运至,甚至穿越整个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程都是在战争状态下进行的,有许多工程被炸毁后重修,甚至需要反复修建,耗费巨大。中国当年给越南的各项战争物资达数千万吨、总值高达200亿美元,以今天的物价恐怕要花费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
在援助越南的同时,中国还耗费巨资帮助巴基斯坦修建了世界工程史上的杰作帕米尔公路,其施工难度之大,世所罕见。公路全长1000多公里,建设时间长达10余年时间,耗费8000吨炸药,8万吨水泥。
此后,中国又开始大规模援助非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坦赞铁路。五年间,中国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6万人次,高峰时期中国在场工程人员1.5万人,投入物资机械83万吨。这条铁路全长1800多公里,其长度接近青藏铁路。
援助朝鲜+越南> 300 亿美元 ≈ 黄金5000吨
中国那些年仅仅对朝鲜和越南的援助就在大约300亿美元,据说,可以买黄金5000吨。如果把中国用在越南、朝鲜、非洲的物资和资金用来改善云南青海西藏的交通条件,那里的情况绝对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这样的工程能力,以这样的财力和物力,打一场边境保卫战,难道会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因为缺乏这样那样的准备和条件而造成中国军队无法据守自己的国土,这不是什么体面的理由,而是严重的犯罪。
毛泽东决定放弃藏南国土的根本原因,可以明确地说,绝对不是因为什么后勤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最权威的答案来自当年中国的政府总理周恩来:“我们要撤退,并不是偶然的。朝鲜战争什么样的雪地都打过仗,还怕这一点?……我们后方交通路线远,远了我们可以抢修公路嘛!我们已经把错那宗经过棒山口,一直通到达旺的公路抢修出来了,不然,我们的炮兵怎么去的?大炮、重炮怎么去的?哪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朝鲜战场那样的困难都克服了,在这个战场上也要锻炼一下(《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474-475页“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十个问题”)
实际上,中国军队的工程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中国一直有专门的工程兵部队和铁道兵部队。在朝鲜战争中,就有15个工兵团、10多个师的铁道兵从事军事工程。中国在朝鲜先后投入了240万军队,而对印作战,不过区区4万多人而已。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面临的对手以及自然环境并不比中印边界战争容易,而后勤规模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损失多少头牦牛,多少骡马,那和朝鲜战争被美军飞机摧毁的志愿军的汽车数量的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而所谓的运输成本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此有限规模的战争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制约。说后勤工作跟不上,而放弃藏南国土,完全是罔顾事实。平心而论,关于中国军队的工程能力,周恩来绝对没有夸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就是明证。有周恩来的上述这几句话在,任何以所谓运输不济为借口的文章都不值得一看、更不值得一驳。
由此可知,中国能否守住藏南,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领导人是否有捍卫国家领土的愿望和意志。其他的都是次要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可以肯定的说,直到今天,印度军队的规模和军费都远远不能和中国相比。当时,中国只要拿出五分之一的军队对付印度,据守藏南国土就不成问题。事实是,当年印度军队惨败之后,根本无力反击。藏南的许多地方是在一年多以后,印度确定中国真正放弃之后,才悄悄占领的。
后来,印度不仅占领了全部藏南领土,而且还吞并了历史上西藏的属地锡金,肢解了巴基斯坦,控制了不丹,严重地改变了中印边境势态,对印度这一系列的扩张行动,中国政府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反应。特别是在一九七一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国没有给予巴基斯坦有效的帮助,九万多巴基斯坦军队被印度俘虏。巴基斯坦惨败,中国也丧失了再次收复藏南国土的大好机会。
1998年5月,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连续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成功地掌握了核武器,中印的军事实力的对比也从此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说,藏南已经不大可能再回归中国的版图了。
或许会有人说,西藏那里的冬季天寒地冻,大雪封山,交通无法维持,那样,藏南的中国军队将无法生存。果真是这样吗,有关这个话题,我们下一次接着聊。
图片: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2/08/2017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