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吴谢宇内心
亲历冷血谋杀案 洞察吴谢宇内心 2024.02.04 No.290
赞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Ying6789
2024年1月31日,吴谢宇用他的死为震惊世人的弑母案做了最后的了结。只是,作为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悬疑案件,依然还是留下许多难解之谜,尤其是,其作案动机至死都是一个谜。他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吴谢宇所谓“帮母亲解脱”、“协助母亲自杀”的说法完全无法令人相信。事实上,在他被捕之后不久,警方就对吴谢宇进行了约8个小时的初步审讯。当时,吴谢宇对杀害其母的行为并不否认,但对于动机等案件核心问题却采取回避态度,这足以说明,他此后的那些说辞,不过是为了想减轻罪责编造的谎言。可以说,他到死都没有说出真实的动机。
从福州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已经预示着吴谢宇今后的辉煌前程。他原本有一千条光明大道可以走,可他却偏偏选择了一条阴暗的绝路。这个转变应该发生在2015年上半年——大三的下学期。此前,他参加了GRE考试,并获得极为优异的成绩,据说,吴谢宇的GRE成绩可以排名全球前5%,为此他还得到了某GRE培训机构的6000元奖金。应该说,以吴谢宇的学历和外语成绩,如果他想出国学习,已经不存在学术上的障碍。想必,他也十分渴望能够到国外的名校去交流,去读学位。奇怪的是,拿到GRE高分后,吴谢宇的状态突然大变,他不再勤奋地学习,而是总躺在床上,甚至开始频繁旷课。也许是外在的因素、也许是内在的因素,深深地刺激了吴谢宇。大约在事发前的一个多月,他编造了一个理由,从学生宿舍搬了出去。需要说明的是,进入到大学三年级,经济学院的学生们可以选择出国去交流一个学期。吴谢宇宿舍的4个人,有两人选择了去国外交流,花费至少在一二十万。如果毕业后出国读硕士,需要花的钱就更多,毕竟,经济类的学科是热门,这类专业的研究生并不容易申请到奖学金。对于吴谢宇来说,如此巨大的费用,他的家庭显然难以承担,即使他毕业工作,短时间内也无法获得这样一大笔资金,这可能让吴谢宇有了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吴谢宇案件的相关报道,几乎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然而,似乎都没有提到吴谢宇他为什么要从学生宿舍搬出去,这段时间究竟在干什么?这其中可能有什么名堂。可以知道的是,7月初要回福州的时候,他来到学生宿舍,向同学借了1000元。这个时候,他可能已经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了。就在回福州之前,他已经在网上买了各种刀具,包括菜刀、手术刀、雕刻刀等,回到家后不久,他便残忍地杀害了他的母亲。
有报道说,吴谢宇的母亲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可能还有点控制欲。同时,她可能在行为方式上比较固执,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实,他的母亲无非是对儿子管得严一些,期望高一些,说来,和其他的母亲并没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哪个母亲不是望子成龙啊。有人认为,吴谢宇十分厌恶母亲的管束。只是,进入北大,吴谢宇基本上就摆脱了母亲的控制和约束,也基本上摆脱了经济上的依赖。学校不要学费,也不收住宿费,还有补贴。他可以申请助学金、奖学金,他即使胡作非为,母亲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今后,如果他想彻底摆脱母亲的控制,完全可以选择在远离家乡的北京或者上海去工作。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为什么要在大三就要结束这个时间点杀害母亲,显然,母亲的存在已然成为了他前行路上的障碍,不除掉母亲,就无法往前走。他似乎已经等不及了。很有可能,同宿舍的两个同学出国学习,让吴谢宇深受刺激。因为,那是他奋斗的目标,渴望进世界名校,渴望成名成家,渴望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家庭无法承担这最起码的开支,而且,他的母亲也绝对不会容许他向亲朋好友求借,这就意味着,他空有出众的才华,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事实上,吴谢宇的父亲去世后,父亲的同事和朋友们给了1.8万元的慰问金,然而,却被他的母亲谢绝了。特殊的时代和家庭的不幸,让他的母亲非常要强,她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同情。而吴谢宇对母亲的所作所为在内心里很不以为然,甚至是反感。有专家认为,吴谢宇就是为了筹集留学的资金而杀害了他的母亲。这个判断,确实符合吴谢宇的行为逻辑。为了实现除掉母亲这个罪恶的计划,吴谢宇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对一切都做了安排。不难想象,如果,他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话,他的母亲将会失踪,恐怕,不会有人想到,会是他那个完美的儿子杀害了她。然后,吴谢宇便可以利用父母的余荫,利用亲朋好友对他的同情和支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供自己到海外留学。以他超常的天赋,或许,他会取得成功。
在外人的眼里,吴谢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好孩子,不仅聪明好学,成绩优异,而且,性格温和,待人友善,通情达理,礼貌周全,和他相处非常舒服,因而人缘极好。其实,这不过是吴谢宇利用他的高智商为适应外部环境而做出的伪装,他知道别人想要的是什么,他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他非常注意维持他的外在形象,尽力让别人认为,他非常可信,非常可亲,非常优秀,他应该得到称赞、得到各种的机会。吴谢宇一定非常清楚,他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让他在犯罪的时候,多了一层自信。
很多文章都分析了吴谢宇为什么要杀死母亲,然而,几乎所有的分析文章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为什么敢这么做。其实,很多叛逆期的孩子,很多年轻人,和父母的关系都极为恶劣,甚至,极为痛恨自己的父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想过杀掉父母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干。一个是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另一个是害怕会受到惩罚、会身败名裂。而像吴谢宇这样的人,高智商和善于伪装让他产生了特别的优越感,导致他过分自信、自负,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太多,以为他看透了别人看不透的事情,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即使他杀了人,人们也不会怀疑他,更不会发现他、抓到他。因为,他的形象太完美了。同时,他也相信,以他的智商,他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这个因素,也给了他犯罪的自信。对于杀死母亲这样的想法,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认为过于疯狂而不可理喻,然而,吴谢宇却会觉得,他比任何人都冷静,都理性。他并非不知道杀人的后果,但是,他认为他能够逃避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有了特殊的天赋和能力,因而胆大妄为,这可能是这类人最可怕的地方。
对于含辛茹苦的母亲,吴谢宇想必是非常的不满、不屑,不以为然,他明显不认同母亲为人处世的方式。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然而,这个才智异常的孩子确实嫌弃母亲、鄙视母亲。有人说母亲对他要求过于苛刻,他的母亲对外过于要强,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其实,他对母亲的要求要远远超过正常的孩子,他的野心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他对家庭的无能、无力感到的痛苦要远远超过一般孩子。他的母亲纵然做得好、说得对也没有用。他对社会有相当深的观察和认识,按照这个社会的标准,她的妈妈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失败者,没有获得足够的地位、财富,甚至,都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很有可能,他把他的坎坷和困顿归咎于母亲的固执和无能。他的特殊天赋带来的优越感使得他把母亲的生命看得轻如鸿毛,如果,他把母亲的生命看得稍微重一点,也绝对不能杀死自己的母亲。
吴谢宇用了大约两个月时间进行弑母的准备,他把杀人过程的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了,包括毁尸灭迹的步骤和细节想必也设计好了。他购买了各种刀具,买了防水的塑料布,一切都事先经过了仔细的筹划,仔细的推敲,估计,连如何应对警方的询问都做了仔细的推演。母亲放假第一天就被杀死,这样,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处理尸体。假期里,别人不会太注意他母亲的去向。按照他的计划,杀死母亲之后,用他事先准备的各种刀具,将尸体分割,毁尸灭迹。但是,他低估了分尸的难度,当操作的时候,他发现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分尸,而临时改用被子、塑料薄膜和活性炭包裹起来,置放在房间内。这一意外的失败,彻底打乱了他原定的计划,乃至让他精心策划的犯罪计划彻底失败了。因为,杀人后,无法处理尸体,就等于无法消除犯罪的痕迹。只要尸体还存在,那么,他犯罪的事实迟早会被发现。
很多人都不解,在案发之前,英语极为流利的吴谢宇为何没有及时离开中国。按照他原来的规划,杀死母亲之后,他便可以获得亲友的资助,然后,到海外去留学。只是,联系学校、办理相关证件都需要时间,对于他来说,根本就等不起。他不能不担心,正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突然案发。毕竟,他的罪证就留在房间里,他随时都有可能遭到警方的追捕,因为,随时都有可能,亲属前往他家查看实情。他在家里安装摄像头、远程监控,就是要及时知道犯罪现场是否被发现。他并没有信心,罪证可以长时间不被发现。很有可能,从无法消除犯罪痕迹的一开始,他就知道,他已经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了。
杀人几个月后,他还回到学校,咨询补考事宜,这件事情,也给人带来不少的疑惑。难道,他还想毕业,在中国瞒过一世?恐怕,那只是他提前采取的预防措施,他回到学校,只是想让学校知道他平安无事,不要去查找他的下落,不要去联系他的亲属和家人、联系亲属的单位,否则,他精心编造的谎言一下就穿帮了。
最初,他杀死母亲就是为了消除借钱的障碍,实现他的学术梦想。但是,在杀死母亲之后,情况完全超出他的预想,他已经不可能继续走学术之路了。他只能放弃了原先仔细规划好的方案,选择逃亡,这个时候,继续骗钱,只是在为逃亡做准备了。他总共从亲友手中骗来了144万,但是,骗这些钱,前前后后用了大约三、四个月时间,因为,他弑母之后,就开始住酒店以及找妓女来掩护,开销很大,很多钱,拿到后不久就花掉了。他手里的钱,远远没有让他达到满意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吴谢宇在2015年11月花了58万用于买彩票,显然,他急需很大一笔钱,他想通过买彩票赢一大笔钱,真正改变他的财富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显然,他对中国的了解也太肤浅。他想通过买彩票实现财富自由,实在是愚蠢至极,只是,除了买彩票,他恐怕也想不出其他快速发财的门路。
吴谢宇骗自己家的亲朋好友那么多钱,却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显而易见,他对人性没有任何幻想,对人有强烈的防范意识,总以最坏的恶意猜度他人的言行,对自己的舅舅姨姨、姑姑等亲戚更是充满了怨恨。他认为,父亲病故,是因为亲戚们见死不救;不难想象,吴谢宇的父亲去世后,他们孤儿寡母的生活一定非常艰难。无依无靠的他们,一定看到不少的冷脸,让吴谢宇深深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乃至,对人性的彻底否定。
到达上海后,吴谢宇和一名妓女谈起了恋爱,并住在一起。想必,他和那位妓女同居,只是想找一个安身之处,同样回避警察的妓女无疑成了他最合适的搭档。他需要隐姓埋名,找妓女根本不是出于爱情。他是在利用妓女,安排生活。只要给她足够的钱,就可以让她提供住处和食物,避免自己抛头露面。事实上,这位妓女曾经披露,吴谢宇比较闷,几乎不出门。这显然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另外,在上海、重庆这样的大城市藏身,应该是吴谢宇精心做出的选择。这种大城市,三教九流,南腔北调,各色人等拥挤在一起,混迹其中,不容易引人注意,而小城市就危险很多。或许,他想过偷渡离开中国,他弑母后不久,就离开了福州,当然,名义上是带着母亲到美国去留学。然而,此后,他曾经两次冒险回到福州,很有可能就是为了联系偷渡事宜。毕竟,福州那一带,有很多的人偷渡到国外。只是,他或许缺少足够的社会关系,找不到偷渡的路径;也许,他支付不起偷渡的费用。当时,偷渡到美国恐怕要10万美元上下,他手里的钱始终达不到这么多。因而,偷渡美国没有成功。对于吴谢宇来说,除了美国,其他地方他可能根本就不屑一顾。有报道说,他冒险回到福州后,还赌博过几次,想必,他为了获得更多的钱,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买彩票和赌博上了。只是,这样做,他的钱就花得更快了。
在吴谢宇隐居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在2016年的春节前夕,他告诉舅舅,他要和妈妈一起回到福州过节,请舅舅接站。舅舅扑空之后,感觉情况很不正常,因而向警方求助,最终,发现了吴谢宇母亲的尸体,吴谢宇的罪行彻底暴露。吴谢宇被捕之后对此解释道:“我觉得我妈一个人放在那边太惨了。”好像,他还存有一丝人性。只是,真实情况未必如此。我们知道,吴谢宇先后向亲戚朋友借了144万。其中,有七、八十万是他舅舅用自己的小工厂抵押向银行贷的款,借给吴谢宇开资信证明的,吴谢宇也承诺,用完就会归还。当然,这笔钱,吴谢宇没有归还,也不想归还。假如,吴谢宇和他的妈妈不能归还那笔巨款,他们母子二人又留在美国,舅舅难道不会要求他姐姐用房子抵押一笔贷款,用来还账吗?如果是这样,只要他舅舅一进入他们的房间,一切就都败露了。想必,吴谢宇对此一直是提心吊胆。
说到底,在那些亲友面前,吴谢宇只是个孩子。这些钱,实际上,人们是看在他母亲的面子上借出的。也正因为如此,亲戚朋友一直都在询问他母亲的消息,吴谢宇根本不可能无限期敷衍下去。尤其是,过年了,吴谢宇的母亲总得和兄弟姐妹通一个电话吧,他的舅舅一直得不到姐姐的音讯,早已起了疑心。其实,不止是吴谢宇的舅舅姨姨,还有其他借钱给吴谢宇的父辈的朋友,过节了,吴谢宇的妈妈也需要给一个回应,这是最起码的礼貌。显然,吴谢宇已经瞒不下去了,年关对于吴谢宇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这一点,吴谢宇应该非常清楚。
在和舅舅通话之前,吴谢宇匆忙来到河南,会见那位回家过年的妓女。也许,他是想让这位妓女陪她一起逃命,也许,他是想除掉这位妓女。有报道说,吴谢宇在妓女的酒里和水里下了安眠药,只是,这位妓女非常敏感,发现水有异味,便没有再喝。吴谢宇在河南逗留的时候,通过ATM机取款时,被拍下头像。这是他案发前留下的最后一个影像,也给警方留下了某些线索。会见了妓女之后,吴谢宇便下落不明了。应该就是在河南,他给舅舅打的电话,之后他知道,他必须潜逃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6月初,也就是吴谢宇弑母案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之后,网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自称“谢宇的朋友”的留言。他说,作为谢宇的朋友,我说几句。
1为何要去美国?美国对于北大人来说象征自由民主,尤其是对一个长期受至亲控制压迫,却以爱的名义,嘴上时常挂着这都是为了你好,呵呵。
2不要相信妓女的话。一个有远大抱负,要去美国的人,会向一只鸡求婚?尤其是一只贪得无厌的烂鸡,只知道脱裤子快上,提裤子要钱,还他妈拍视频威胁不停要钱只认钱的婊子。
3以前确实是爱过母亲的,上大学后还是没有自由,她把好的一面留给别人,把坏的一面带回家,她说过,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除非杀了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所谓最深的爱也是最深的恨,死就死吧,谁都别想好过。
最后,没有经历过的人,别自以为是、拿仁义道德绑架别人,你们不配,还有乱谴责、满嘴喷粪的,你们自己也过的不咋地,我祝你们越活越惨。
很多看过这个留言的人,都认为,这个留言的人应该就是吴谢宇本人。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吴谢宇的母亲,更加清楚吴谢宇和母亲的关系,更加清楚吴谢宇发自内心的高傲。显然,只有吴谢宇本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很有可能,逃亡中的吴谢宇一直都在关注着外界对他的评价,他极为在意外界的评价,极为在意他的个人形象,这应该符合他一贯的个性和表现。当然,他发这个帖子,也不排除,是在有意误导人们、误导警方,他已经逃到了美国。至于,他对那位妓女只是利用,而不会相爱,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而他对母亲的极度不满,那种难以压抑的愤怒,以及对母亲的死毫无难过,似乎很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绪。只是,受够了母亲的管束,这未必是他杀害母亲的真正原因。因为,他非常在意他的形象,这样说,使得他的行为可以有一定的正当性。
看到吴谢宇个性和为人处事的介绍,颇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他让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谋杀案。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相识的一对青年男女在学生宿舍被杀害,首先发现他们被害的,是遇害男青年的堂兄。根据警方的调查,他们已经死亡数日,而且,是被谋杀,其中男青年身中四十多刀。令人震惊的是,几天后,警方认定凶手就是被害男青年的堂兄。这个堂兄我也认识,说是哥哥,其实,可能也就比弟弟大一岁,都是20出头的年龄。这兄弟二人都在读书,业余时间打工。弟弟为人单纯直爽,堂兄相对成熟,待人礼貌周到,周边的人都对他们兄弟二人印象很好,尤其是工作单位的经理,对他们兄弟二人似乎很是赞赏。就在案发前不久,这位小堂兄特地请我多照顾他的弟弟。当时,对这样的兄弟情深还是颇为感动,只是,感动之余,又略微觉得此人有些做作。从事的又不是什么危险、沉重的工作,何至于如此郑重其事呢?如果,在破案之前,有警察来向我询问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或许我会提起这位堂兄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也许,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如果真是这样,这也就意味着,那个时候,他已经在为谋杀他的弟弟做准备了。想到这一点,让我吃惊不小。应该说,这个人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从后来的情况推断,在他谋杀了他弟弟之后,一直还在正常干活。当然,为了表示他对弟弟失踪的关心,他在人们面前还继续做了一些表演。
之所以从吴谢宇弑母案联想到这起堂兄谋杀堂弟案,是因为,这个堂兄和吴谢宇的人设非常相似。除了都是20多岁,年轻、阳光、自信,他给人的印象也是温和礼貌,因而,人缘很好。他被警方逮捕,也是让熟悉他的人感到十分意外,特别是那些欣赏他、帮助过他的人,更是感到完全无法想象。他在那些人的面前,想必表现得更加完美。
事后,仔细回忆和他有限的交往,想到了他偶尔流露出的自负和傲慢——那是一种幼稚的自负和傲慢。或许,正是这种幼稚的自负和傲慢,让他犯下了如此残暴的罪行。也正是他的幼稚,让他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和行动,露出破绽。从凶案现场的情况看,他对弟弟其实早已恨之入骨,否则,不会捅四十多刀,但是,表面上却装得对弟弟很是关爱,可以说,伪装得很是到位。
想来,他之所以敢于谋杀他的弟弟和弟弟的女友,也是源于他的自负,幼稚的自负。他不会不知道杀人的后果,只是,想必他已经认定,他的伪装很成功,大家都对他的印象极好,没有人会怀疑到他的头上,他对他过去伪装的成功太自负了。事实上,他的心理素质也确实非同一般。这一点,吴谢宇杀害母亲时的心态可能和他十分相似,吴谢宇敢于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很有可能也是源自于他那种幼稚的自负和傲慢。其实,吴谢宇只不过是会考试而已,但在内心里,他却一直以胜利者的姿态俯视所有的人。
说来,在我们的身边,类似吴谢宇那样优秀、自律,平时待人温和周到、偶尔露峥嵘的人,并不少见。当然,没有一个人会和另一个人完全一样,然而,在这些特殊优秀的人的身上,却总能发现一些相似的特点,让人内心感到有些寒冷。特别是,一位非常优秀并让你感到极为忠厚的谦谦君子,能让产生像兄长一样信赖感的人,却在特殊的时刻,做出了令人绝对想不到的事情,他平时的谨慎谦和,以及某一时刻的肆意大胆,一定会让你感到格外震惊。这时,你可能会突然想起,你平时看到的、然而被你忽略的、他的某些阴暗面。实际上,这些优秀的人表面上谦和,骨子里往往非常自负。特别是身处社会底层的那些才俊,谦虚的外表下边,其实是野心勃勃。只不过,平时,他们非常自律,时刻把控自己的言行,更不会轻易对外人流露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长期的压抑之下,一旦遇到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可能就会做出异乎寻常的疯狂举动。这正是人性复杂的地方。可惜,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他外在的那一部分,真正的内心,根本就难以了解。吴谢宇只不过表现的尤为极端,但本质上这类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吴谢宇弑母案是一个悲剧。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剧,这个时代的悲剧。这个社会和时代,塑造了吴谢宇的个性,让他走上了不归路,而且,到死都没有真正忏悔。就像他在作案前,利用他的高智商深思熟虑,精心规划一样,在他被捕后,他显然也一直没有放弃利用他的天赋,掩饰他的犯罪动机,隐藏他内心的黑暗和冷血,以求得逃避最严厉的制裁。应该说,吴谢宇异常的顽强,到死心理防线都没有崩溃。他知道,他的犯罪动机绝对不高尚,但是,他不想让人低看他,到死都没有说出一个可信的犯罪动机,给这个案件留下了永久的谜团。
图片: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4/02/20240204-no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