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天才吓坏党国
数学天才引出重大问题 中央媒体紧急引导舆情 2024.06.20 No.317
赞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Ying6789
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女生姜萍,在全球数学竞赛中以排名第12的成绩入围决赛,成为赛事历史上首位进入决赛的中专生。参加这项竞赛的成员大约有5万人,来自近20个国家,共有800人进入决赛。和她同场竞争的很多都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其中不乏名校的博士。作为一个中专生,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绝对令人惊叹。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特地发文:全网热议的“姜萍”是谁?
17岁/中专女生/服装设计专业
花两年自学高等数学
名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选手,办赛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
排在她前面的选手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
人民日报的微博最后写道:姜萍是谁?姜萍是天赋与勤奋共同书写的励志故事,也是智慧和勇气加持下的不被定义的人生。为她加油!
人民日报提到了天赋与勤奋,提到了智慧和勇气,却完全没有提及她的贫困和局促,没有提到她的无奈和自卑。人民日报此后还发出了多条类似的微博,试图让人们相信,这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励志故事。只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这样想了,而是质疑,这样的天赋与勤奋的学生,为什么却读了中专?
在国内,中专、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教学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一般情况下,只有中考分数比较低的学生,才会读中专和职业学校。就升学率、特别是进入重点大学的情况来看,中专、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姜萍获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的消息传出后,她的中专生身份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外界在惊叹她的才华的同时,又十分诧异,这样一个天才女生,为何没有进入高中,却在一所中专读书,这种巨大的反差引起了外界的强烈质疑。网上有消息说,她一家人都生活在乡下,父亲一个人打工供养姐妹两人读书。本来姜萍考上了一所很好的高中,但她非常懂事,看到爸爸一个人工作非常辛苦,就选择没有上高中,直接读了职业学校。只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她选择上中专可以减免学费和补助生活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最终选择上了中专而放弃读高中,真的懂事的孩子。
最早知道涟水县,还是在看电影《红日》的时候,《红日》是一部反映国共内战时期、国军74师遭共军打击的电影。这个故事的开始,就发生在苏北的涟水县。当时,涟水县是共军的根据地,当地的百姓为共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然而,中共立国几十年,这个地方一直都十分贫困,直到202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县。按照官方的说法,2020年5月,该县11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不知道,姜萍一家是否属于贫困户,是否已经脱贫。
与姜萍有关的舆情显然出乎当局的意料,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一个激愤故事,人们怀疑,是贫困影响了姜萍的选择,这种质疑几乎完全压倒了“感动”,官方媒体为此不得不做出回应,并极力加以引导。首先,湖南日报采访了当地的村支部书记,由村支书出面否认姜萍因家庭贫困放弃读高中。只是,村支书的话并不能平息外界的质疑。姜萍一鸣惊人之后,不少人前往姜萍的家乡涟水县万家村——一个距离县城近百里的偏僻小村庄。姜萍家的房子非常残破,其中的三间土坯房已经不能住人,她们家的贫困根本就难以掩饰。另外,根据央广网记者的一篇报道“父亲做保洁,同村人谈天才少女姜萍”,姜萍的爸爸是个简单朴实的农村人,没什么学历,孩子的母亲是外地人。她爸爸现在年纪大了,就回家种田了,此外,还在村里做保洁员,村里给他一个月900多元的补贴。”也就是说,除了自家的3亩地,仅有的收入就是这900多块钱。网上一个自称是姜萍父亲表亲的人说,姜萍父亲一个人打工,供她们姐妹俩读书。还有消息说,姜萍的爸爸已经67岁了,为了这个家,还在拼命干活。一个67岁的老人,要供两个女儿读书,一个月900多块钱的收入,绝对十分艰难。难怪,姜萍的姐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高考完,便趁着放暑假,去外地打三份工,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消息说,村里已经给姜萍家办了低保,只是,正式批准还需要时间。显然,由于姜萍的成名,才让人们、才让她的家乡注意到了这个家庭的极端贫困。
央广网的文章特别提到,姜萍中考考了621分,考上了高中,但因为学费问题选择了没去。后来通过姐姐的介绍,再加上涟水中专答应免除了一部分学杂费,所以姜萍最后跟随姐姐一起进入县里的一所中专学习。可以肯定的是,姜萍并不偏科,否则,不可能获得621分的成绩。没有上高中,就是因为家境不好。其实,这类事情在农村并不少见。只是,很少被外界注意。只是因为这个女生的天赋太高了,境遇太坎坷了,才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在她一鸣惊人之前,想必很少得到外界的关注和帮助,因为,在社会的底层,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在姜萍参加竞赛的成绩出来后,有媒体采访了姜萍,问她:
你现在有什么梦想?
姜萍说:想考大学。对,我就想考大学。
姜萍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大学,至于,究竟去考哪所大学,她以前可能都没有想过,因为,对她来说,大学还是一个太遥远的目标。然而,上中专,就很难实现进入上大学的理想,毕竟,当下中专的教育质量肯定无法和重点高中相比,非常不利于考大学。重点高中,不仅老师水平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高,学习气氛浓厚,而中专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且,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学习的兴趣。
对于当局来说,姜萍受到公众的注意,无疑是一个意外事件。在这样一个号称是繁荣富强的大国,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让天赋很高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件事情明显抹黑了党国的形象,也让很多人受到刺激。此事已经成为公众强烈质疑的重大舆论事件,甚至可以说,已然成了一个政治问题。为了说服民众,中央电视台居然不耻下问,又特地采访了涟水县那所中专的党委书记,以消除民众的不良印象。这个书记说,姜萍中考621分,能够达到当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之所以选择涟水中专,据姜萍自己讲,原因之一是当时她的姐姐以及两个要好的同学都在这所学校就读。另外就是,姜萍对服装专业比较感兴趣,认为这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发挥更有利。只是,这位党委书记的话并不能平息人们的激愤。
根据网上有人找到的涟水中专的录取名单,姜萍要比周边的同学高一百多分,甚至接近两百分。可以肯定,像姜萍这样分数的学生,很少会选择到中专学习。现实中,人们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做出的,不可能不顾及现实,身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说她只是因为热爱服装设计,没考虑经济负担放弃读高中,这个解释完全不能让人信服。拼命遮掩姜萍极为贫困的家庭状况对她升学和学习的不利影响,反而暴露出,农村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它已经伤害了教育的公平性,让不少天赋极高的孩子,得不到最起码的受教育的机会。是极偶然的因素,才让外界注意到了姜萍的天分,否则,很大的可能她会被埋没。在我们的国家,不知道有多少天才少年、特别是那些贫困之中的天才少年被埋没了,可能从来就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对于当局来说,他们在意的只是党国的形象,却并不在意百姓的真实处境。
这些天,网上有一些对姜萍数学水平的质疑,这没什么不可以的。有一点可以确定,姜萍毕竟没有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和培训,她只是凭借兴趣自学了一些数学课程,知识上肯定会有不少的缺漏,出现一些错误并不令人奇怪。有人怀疑这完全是一场骗局,只是,支持这个怀疑的证据却非常有限,关键是,这个判断不大符合逻辑。从姜萍个人来说,她出身于这样一个赤贫的农村家庭,既没经济资本,也没社会资本,更没政治资本,根本没有能力来营造这个骗局。另外,能够在幕后为姜萍做枪手的人,也一定是数学奇才。既然有这么高的水平,为何不自己亲自参赛,自己得奖?最后,如果,是主办竞赛的公司造假,那岂不是自毁信誉,这种猜测更是毫无道理。
有人认为,姜萍根本就不是数学天才,她的考试分数,就应该去读中专。毫无疑问,在苏北一带,中考621分的成绩并不是太高,只是,姜萍选择读中专,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困难,而不是成绩不好。这样的分数,一般人家也都会选择读高中,而不会选择读中专。过分强调她的成绩不是很高,在客观上就是让外界忽视姜萍贫困的家庭情况。有人可以找到姜萍在中专学习的考试成绩,那么,不知道,是否有人调查过,在这所中专学校,像姜萍那样,中考超过620分的学生究竟有几个?相信不会太多。读中专,明显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全球数学竞赛中,那些名列前茅的参赛者,他们不仅是博士、硕士,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从中学就已经开始接受各种系统的培训,参加各种竞赛。而姜萍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甚至,她都没有想过要参加这样的竞赛。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吗?姜萍对记者说,原来觉得不配参加这样的竞赛。贫困不仅限制了我们的选择,也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姜萍缺乏信息,更缺乏自信。姜萍面临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贫困。这不仅是姜萍的困境,更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困境。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不光是没有达到美国上世纪40年代的水平,其实,也没有达到上个世纪40年代日本的水平。对此,胡锡进竟然怒斥丘成桐没常识。胡锡进大概连高等数学都没有学过,这样一个数学盲竟然可以教训一个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这正是中国科学不兴的问题所在。学者、专家没有发言权,有发言权的常常是些文盲和流氓,中国怎么能有前途、有希望?事实上,中共统治中国这几十年,中国在学术上、特别是在基础学科上几乎毫无创新。国内一位院士坦白说,中国基础研究的基本贡献为零。这种状况和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完全不相称。这无疑和中共当局在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太少有关、和对教育研究的轻视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和中共的统治有关,和中共的制度有关。这个制度扼杀人性,抑制自由,阉割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攻克理论高地,需要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个别研究者的天赋。这就需要从制度上确保对人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对自由的尊重。然而,中共的制度只会漠视天才、扼杀个性,剥夺自由。此外,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普及知识,同时,更需要发现天才。而国内的基础教育的情况距此甚远,而身处农村地区的孩子尤其不幸。对于许多生活在贫困农村的孩子,他们只是希望通过学习离开农村,很多极有天分的学生,或者被埋没,或者被教育成了考试机器,只有技巧,没有思想,更失去了创新精神。除了教科书中的内容,学生们几乎不知道外边的事情。这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是国家制度的问题。
姜萍这次得到外界的关注,有着太多的偶然因素,或许,她个人的生活会因此变得轻松一点,但是,它带给人们的感受却是异常的沉重。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最关注的就是不要因为贫困而影响子弟的教育。然而,在我们的国家,依然还没有做到有教无类,还有太多的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因为贫困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教育,这无疑是这个国家的耻辱。
图片: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4/06/20240620-no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