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之战 一场奇怪的战争(三)自然条件
2017.07.13.19.3
说起当年解放军放弃藏南,一个经常见到的说辞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而后勤补给无法保障。冬天的西藏环境如何如何恶劣,条件如何如何艰苦,似乎藏南天然就不应该属于中国。说的多了,时间久了,很多人也就接受了这种说法。显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西藏是一个整体概念,一提到西藏,人们想到的就是高原、高寒,冰天雪地和珠穆朗玛峰。其实,西藏的面积之大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她比辽宁、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九个沿海省市的面积总和都要大,122.84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土面积。如此巨大的疆域,怎么可能是同一种形态、同一种气候?
从地图中我们看到,整个西藏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在西藏靠近边界的五个地区中,自西向东逐渐降低。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日喀则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南地区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林芝地区的最低处只有海拔900米,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南部便是印度占领的中国藏南地区,那里最低处只有海拔150米。山南和林芝这两个地区平均海拔虽然有3000多米,而道路和村庄所在的谷底显然会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其实,就是海拔3000多米这样一个高度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不禁令人想起中国的旅游胜地——地处四川的九寨沟、黄龙。九寨沟的著名景点长海为海拔3100米,黄龙景点最高处五彩池海拔3900米。就是面对如此高的海拔,还没有见过哪个人前往九寨沟和黄龙去旅游的时候,有过那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情怀。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一说到海拔于此相仿的藏南,便有那么多的悲壮和绝望?
和印度占领区界线最长的林芝地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比浙江省面积还大,相当于三个多台湾,现有人口不足10万。政府所在地八一镇海拔2900米,四季长春,气候宜人,河流从不封冻。林芝的风光秀美的令人震撼,令人陶醉。说他是西藏的江南,绝非夸大之词,说他是人间仙境也不为过。整个林芝地区宜农宜牧的土地有几百万亩,几乎可以生产所有种类的农牧产品,林芝市所属的波密县盛产苹果和蔬菜,该地有大型的机械化农场。而林芝市所属的墨脱县(海拔1200米)正在大力发展香蕉种植业,目前已经种植了上千亩。不必提西藏其他地方,单单一个林芝地区供给10万军队的生活就不会有任何问题,无论如何,这些地方比那些老根据地比如陕北南泥湾和太行山好得多吧。中国完全可以以林芝地区作为前进基地,在最适合的季节储备各种战略物资,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收复藏南地区,完全不受气候的影响。
或许,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喜马拉雅山是一堵等高的巨墙,将中国西藏和印度占领区分开。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喜马拉雅山脉许多山峰高耸入云终年积雪,却不是宏观地理上的分水岭,山北的诸多河流穿过山体中一道道峡谷流向山南。这就是说,喜马拉雅山脉不仅不是等高的墙,而且还不是连续的墙,其中有许多宽大的缺口。 尤其是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就是在这里穿过麦克马洪线上的喜马拉雅山到达藏南印度占领区。此外,还有察隅河,同样穿过麦克马洪线上的喜马拉雅山到达藏南印度占领区。一个河水都能穿越的障碍,人却无法穿越,一个河水都能自然流到的地区,军队的给养却无法到达,这样的说法能令人信服吗?
穿越麦克马洪线的江河有多条,先说最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家都见过波涛激荡汹涌澎湃的画面,但是,江水的高峰都集中在7、8、9三个月,进入11月后,流量很小,河床都暴露出来,其他的河川也类似(参看“西藏河流水资源”中国科学院关志华陈传友)。也就是说,在陆路运输最为困难的冬、春季节,这些河床恰恰可以用做运输通道。如果对这些江河做适当规划和治理,雨季行船,旱季行车,绝对会是战争时期炸不断的运输线。而印度已经在他们控制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修建了等级公路,四季可通各种车辆。
另外一条通向藏南的重要通道就是察隅河。察隅河谷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的大通道,沿途海拔低,气候温和,有人行大道,常年可以通行,当年解放军进攻瓦弄就是沿着这条大道。这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冬季大雪封山之类的问题。
无需否认,印度占领区和西藏其他地区确实存在着一些天然障碍,但绝对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夸张。分割两地的山峰最高的海拔5000米,但是,中间存在许多山口。也就是说,除了前边提到的那些河谷之外,纵穿藏南麦克马洪线的山上,还有许多山口,也就是豁口,大的如西端的塔格拉山口(Thagla)、棒山口(Bumla)、图龙山口(tulungla),到最东端靠近瓦弄的底富山口(Djphupass),至于小的山口,仅从上边“敌我事态图”就可以看到,有十几处之多(参见《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4)。这些山口的海拔都在四千多米,如果在这里打仗的话,肯定是比较艰苦,但是,如果夺下这些山口,并控制了藏南国土,这些山口则完全处于后方。修通了公路,冬季通过那就不在是什么障碍。所谓大雪封山那是游猎时代的说法,针对的是羊肠小道。事实上,从新疆通往西藏的新藏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一些山口高达5000多米,一年四季都可通车,此例便是明证。
这是一份中印边境东段中部地区作战经过要图,从这份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军队分别向印度的4个军事据点展开攻击,从左至右,第一路,是沿着苏班西里河上游的两个支流前进;第二路,穿过两个山口进攻;第三路,沿着雅鲁藏布江进入;第四路,沿着察隅河前进。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解放军的四个进击路线有三个选择了河谷。这些谷底海拔只有不过几百米,四季常春,特别是在冬季枯水季节,这些河谷就是通向印度占领区的天然通道。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被印度占领的军事重镇达旺在喜马拉雅山的北坡,也就是说,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中国一侧。从西藏其他地方前往,并不需要翻阅任何大山。相反,从藏南印度占领区前往达旺,却需要翻越海拔4300多米的西山口。现在,印度修有公路连接两地,可四季通车。印度人可以做到的事情,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吗?顺便说一句,当年中国军方认为最起码不要从达旺撤军,那里不仅不存在后勤问题,而且面对印度方面还有西山口天险,易守难攻。 达旺是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在藏地拥有崇高的地位,无论如何都应该坚决守卫。这里有几张达旺和藏南其他地方的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实话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真的想哭。这么美的地方,居然就这样拱手相让了。
其实,藏南印度占领区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缺乏战略纵深,只要中方控制住两、三个通向藏南的战略通道,例如西山口、雅鲁藏布江,察隅河谷,就可以克服寒冷天气对后勤的影响,确保前线的补给。因为只有麦克马洪线上的山脊受到冰雪的影响,而山脊南北两面都是低海拔区域,并无严寒天气。所以,地形险峻、冰雪阻碍导致中国军队无法在冬季驻守藏南之类的说法根本就是夸大之词。倘若藏南真是因此而不得不放弃,按照这个逻辑,整个西藏大部分地区都应该放弃,因为比藏南更加严酷的地方在西藏应该说是太多了。
如果当年不放弃达旺和藏南,以中国军队的工程能力,相信会迅速建立和完善水路和陆路交通线,确保藏南地区驻军的物资供应。至少,不应该比后来的印度做得更差。由此可知,所谓中国军队如果不撤出藏南,冬季将面临绝境的说法,不是无知,就是故意误导国人。放弃藏南国土的根本原因,显然不是因为什么天气条件和地理形势,这纯粹是领导人的一个政治决策。
实际上,真正制约边疆地带后勤补给的瓶颈是内地和西藏的交通线,也就是从四川、青海、云南、新疆到西藏的交通线路的承载能力,而不是喜马拉雅山对藏南的交通障碍。也就是说,并不是喜马拉雅山挡住了藏南国土,而是国内其他地区和西藏的交通线太薄弱。从这一点看,最大的问题是当时的领导人没有把重心放在西藏的国土上。如果单单考虑对藏南国土的守卫来看,距离藏南最近的省份是云南省。如果把援助越南的1200公里的公路,用于改善云南至西藏的公路交通,那么,当时就会有从昆明通向西藏察隅,也就是通向藏南的高等级公路,甚至是铁路。
同样,如果把援助非洲的坦赞铁路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修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或许还可以提早40年建成通车,向西藏运送军队和物资的能力早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倘若中国领导人能够以国家、民族为重,而不是到处撒钱,以当时中国的国力,绝对有条件、有能力围绕西藏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更有能力在西藏屯扎重兵,储备战争物资。真是如此,不要说发动战争,就是保持这样的高压态势也足以拖垮已经面临严重困难的印度。可惜,这些中国百姓的血汗都付诸东流了。
前边说了中国的情况,下边简单的说一下当年印度的交通和后勤状况。
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印度是不能和中国相比较的。关于印度军队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印度对华战争》这本书中,有所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是澳大利亚人,当时任泰晤士报的记者,立场相对中立。他认为:中国“在西藏高原上,调动部队和修筑道路相对地说来是容易的,”中国士兵“穿着暖和,装备充分”。“沿着山峰的印度这一边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即雅鲁藏布江河谷)和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形是山峦起伏、崎岖难行、丛林密布的地带。……要修筑通过这样地带的公路,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而且即使修成,也会被经常发生的山崩和雨季的大雨冲刷所破坏”(马克斯韦尔 《印度对华战争》p335)。
从地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所说麦克马洪线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之间的这一地区,确实是森林覆盖,河流密布。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个地方需要爬坡,印军的推进是由低向高、逆流而上,自然是难上加难。
作者继续说道:在整个东北边境特区(即中国藏南),条件对印度方面就是这样地不利的,而印度政府决定要对中国进行直接军事挑战的地方条件最为不利。有一条中国公路通到距离塔格拉山脊只需步行三小时的地方,公路可以行驶载重七吨的车辆。但印度的公路只通到达旺,从达旺到塔格拉地区,要步行六天;而从山麓到达旺,即便道路的情况许可,车辆也经得起颠簸,也还需要五天。它是一年前才修好的——只能通到达旺——完全没有大部队迅速调动所必需的兵站设备和组织(马克斯韦尔 《印度对华战争》p335)。
作者提到的塔格拉山脊位于麦克马洪线的中国一侧,这是中印边界战争的触发点。达旺是印度军队一个重要的前进基地。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从印度到达旺的公路非常糟糕,而且,沿途没有兵站。当时的印度的基础设施很差,军队的装备根本不适应山地作战。
该作者在另一篇论文中写道:“印军即使要将轻装的步兵团队调往那个地区也得挣扎着克服种种令人烦恼的困难 — 所有的武器和供应都得靠人搬运越过许多陡峭的山峦,其高度对水土不服并且衣着单薄的部队来说是致命的;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武器和给养则通过卡车运到正靠塔格拉山脊的背后,然后用骡子驮过山脊(马克斯韦尔 《中印边界争端反思》)。
当时,中国的军队确实不像今天这么发达,这么富裕。但是,印度的情况就更惨得可怜。不要说其他方面,冬季作战,单单中国士兵穿着暖和、印度士兵衣着单薄就足以说明这两个国家、两支军队的差距是多么大。遗憾的是,我们却轻易的将达旺和藏南国土放弃了。
既然不是因为环境问题而放弃藏南国土,那么,还有其他因素吗?另一个为放弃藏南辩护的重要理由便是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太不利,同时面临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所以,不得不撤兵。事实果真如此吗,下次我们再详细讨论。
图片: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2/08/2017_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