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央出现了吗
新中央出现了吗 寻常报道藏大事 2025.07.03 No.419
赞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Ying6789
前天,新华社报道,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习近平主持会议。这个原本平常的消息却被某些人夸大了,甚至,被解读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认为,中共要成立一个类似中顾委的机构,这个条例很可能是为那些中共元老派参与决策提供制度上的依据。这个新的决策机构如果正式掌握了权力,政治局就只能听命行事,甚至,这个新的机构将替代政治局,成为新的党中央。有人宣称,这个新机构的成立,可能释放出习近平权力正在遭到削弱的讯号。其实,如果对中共的体系稍有了解,对新华社的这条消息稍微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些夸张的说法,要么是误读,要么是明显的曲解和穿凿附会。
首先,这次政治局会议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是审议《工作条例》,而不是决定建立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什么是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在中共现有的体系中是有明确所指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这个正式的名称,最晚在2018年就已经出现了,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而且,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原本就已经有很多个,最早的,十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另外,新华社的报道提到,设立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是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推动重大任务落实的重要制度安排。它强调的是,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也就是强化习近平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哪里有一点削弱习近平权力的意思呢?
我们知道,中共“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在2018年2月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中共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018年,出台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到: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以及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此外,还有中央外事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也就是中央网信委,等等,都是由原来的小组升格成为委员会。这些也都是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2023年出台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又提出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不再保留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以及,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
到目前为止,有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名义的单位,至少有十来个。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习近平“小组治国”的产物。可以说,是习近平集中权力、控制权力的重要工具。
众所周知,习近平自十八大上台以来,为了实现高度集权,跨机构设立了多个领导小组,由他本人亲自担任这些小组的一把手,小组的核心成员多由其亲信组成,小组以中央的名义发号施令。习近平的这个做法,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情况,这些小组的作用远超以往中共领导集体中的同类机构,已成为中国新权力结构的标志性存在。习近平一方面强化这些小组的决策功能,另一方面也以此限制政治局委员或常委们既有的权限,来确保他习近平权力最大化。通过这些“小组”,习近平架空了中共政治局常委以及国务院等职能部门,实现了对党政军等各领域的高度集中控制,小组成为习近平个人集权的重要手段和“定于一尊”的重要支柱。
在习近平设立的众多小组当中,有两个机构值得一提,一个是国安委,另一个是深改组。国安委的定位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方向的制定,类似于美国白宫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只不过,中共的国安委,不是政府的机构,而是中共中央的下属机构,这个机构涉及到了军队、公安、国安等强力部门。习近平的亲信蔡奇从成立伊始,便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此后不久,成为常务副主任,从2023年成为主任。显然,国安委是习近平极为看重的机构。由于习近平本人兼任国安委主席,这意味着,国安委不仅是一个决策、议事协调和统筹机构,实际上,还是拥有执行权的领导机构。
至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权力范围更加广泛。什么部门不需要改革呢,显然,所有的部门单位都需要改革,由此可以想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权力究竟有多大。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党要领导一切。习近平可以通过这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控制和干预任何一个机构和单位,是领导一切的总的体现。当时,有香港媒体,把中央政治局和国安委、深改组称为习近平重构中共决策顶层战略设计的“一轴两翼”。
此外,习近平还设置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并兼任组长。实际取代了国务院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主导地位。这个机构,此后,正式升格为中央财经委员会,习近平任主任。事实上,习近平上任之初成立的那些临时小组,后来,大多数已经升级为“委员会”,拥有了正式的办公室和下设机构,成为国家治理的常设部门。直白地讲,就是成了实权部门。比如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网信委、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它们有实体机构、有指挥权、执法权。当然,也有一些成为决策议事机构,例如外事委员会;有的则成了纯粹的协调机构,比如中央科技委员会。这些机构的演变,其分化和差异并非偶然,实际上反应了中共深层的政治逻辑:凡是,涉及中共统治基础和政治安全保障的领域必须实权在握,如国家安全委员会,必须成为实权部门,由习近平直接领导、直接调度。
至于那些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领域,如军民融合、外交,仍需借助国务院或部委系统。习近平对这些领域采取“掌舵而不划桨”的方式,设议事协调机构保持主导权,但不过多干预细节。另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影响巨大,所以,涉及这方面的权力,必须由党、也就是由他习近平来控制。所以,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习近平担任组长,取代了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此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升格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也就是中央网信委,由蔡奇出任主任。像这样的重要机构,当然成为实权单位,虽然,名义上也是中央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
同属于中央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实权部门有自己的办公室、编制和预算。能发布政策、组织检查、发号施令,实际成为“平行于国务院系统”的权力中枢。这些机构,基本上都在习近平的直接控制之下,或者由习近平的亲信掌控。而协调机构,多用于制定大政方针,有些逐渐“空转”或者形式化。因为,这些机构对习近平已经不重要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习近平已经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亲信李强担任国务院总理之后,那些“绕过国务院”设立的中央小组和委员会,总体上并没有削弱,更没有取消,反而常态化、制度化了。显然,习近平集权并不是单单针对李克强,而是为了集权而集权。因为,习近平只相信权力,权力越大越好,权力越多越好。而且,习近平只相信权力,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信也不相信。所以,他要确保所有重要的权力,都抓在自己的手里。
通过习近平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习近平行使权力的特点就是简单、粗暴,把权力用到极限,把事情做到极限。发现一个途径,他一定会走到底;找到一个办法,他也一定会用尽。就像成立小组抓权,只要成立了第一个小组,那么,就会成立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到手。外界都已经数不清,习近平到底成立了多少个小组、习近平到底担任了多少个小组长。除了以反腐为名进行政治清洗,小组治国,是习近平集权和巩固权力的最关键的措施。事到如今,习近平已经把想抓的权力,都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上了。尽管人们都很蔑视和厌恶习近平,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目前,主要的权力部门,都是习近平自己或者他的亲信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跨部门的机构,也就是所谓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因为权力边界的不确定,难免会在习近平的亲信内部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可以肯定,习近平亲信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派系,相互之间难免争权夺利,争风吃醋。而这些矛盾和冲突,都交给习近平来处理,他肯定吃不消,毕竟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可是,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矛盾和冲突积累下来,肯定会出大问题。这次政治局会议提到,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对重大工作实施更为有效的统领和协调,做到统筹不代替、到位不越位。这些话,明显有约束这些这些部门的意图,避免有人越位,争权夺利,导致矛盾激化。显然,这次,政治局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应该是想让这些机构的运转制度化,也就是定一个帮规,以减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习近平的亲信之间一定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对这些问题,习近平也无可奈何。又得防着敌人,还又得防着亲信。想必,习近平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关键是,他真的是力不从心了。
图片: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5/07/20250703-no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