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前景到底如何
疫情过去会变好吗 经济前景到底如何 2023.01.11 No.188
打赏: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Ying6789
最近这些天,四川、上海、浙江、北京、河南等多个省市都宣布感染高峰已经顺利渡过,其中,河南省的感染率接近90%,而且,城市和乡村的感染率基本相同。有海外的学者质疑这个感染率的真实性,因为,这个数字确实有些吓人。但是,参看网上的信息和亲朋好友的情况,这个感染率基本可信。而且,可以推断,河南相邻省份的感染率不会相差太大,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感染率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情况,也基本上反映了整个华北目前的情况。同时,从河南省目前的情况也可以推断今后整个中国疫情的极限情况,也就是说,在这一波疫情结束的时候,全国将有90%的人被病毒感染,时间大约是在春节前后。如果从12月开始算起的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12亿多人被病毒感染,创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记录。只是,感染高峰和洪峰并不一样,只要没有溃堤,洪峰过去就过去了,而疫情却不会这么简单。这样的感染率和速度,当然意味着医疗资源的严重挤兑、乃至医疗体系的崩溃,意味着大量的病人无法得到救治,意味着大量感染者的死亡,意味着一场人间浩劫。
只是,这一切在中共当局那里都不值一提。这样短的时间内,全国90%的人被病毒感染,在他们那里看不到丝毫的悲痛和沉重,反到像是一件大喜事。按照当局的意思,持续了三年的疫情马上就要结束了,今后,中国不会再受到疫情的干扰,可以全力以赴发展经济了。在半个月前,中央财办副主任曾经对外表示,中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他说,疫情是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等等。他特别强调随着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实,人流、物流将更加顺畅,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有望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得到有效释放。
事实上,这些天,当局一直在推出各种宣传和报道,试图告诉外界生产生活秩序已经基本正常,居民消费热情正在回归,特别是,随着春节的临近,当局更是在精心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气氛,让人们忘记经历的痛苦,放下心中的负担,相信否极泰来。似乎,好日子马上就要从天而降了。可以想象,经过了三年严厉的封控,国家已经百业凋零,不少百姓人家更是坐吃山空,经济全面恢复无疑是人们今年的最大期盼。不要说那些大企业、大老板,就是小业主、小老板也都想发点财,百姓也想过几天好日子。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能不能全面恢复,有没有可能实现高速增长?
实际上,在习近平上台后,中国经济一直在持续下行,增速越来越低。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习近平治国的大政方针出现严重错误,是习近平的倒行逆施,而这三年严厉的封控措施只是一个次要因素,虽然,它加重了中国经济的困难。这也就是说,疫情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就能够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能否恢复和增长关键取决于习近平是否会改弦更张,是否不再倒行逆施。在大政方针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局部性的政策调整,例如,放松对房地产的限制,放松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当局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政策。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的12月份,中共当局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当局表示要提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习近平本人也表示他一贯支持民营企业。似乎,他们很在意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只是,这些并不足以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重振信心。毕竟,那些遭到迫害的民营企业家还在监狱,那些遭到处罚的民营企业还没有给正名,当局更没有公开承认错误,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为过去的错误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怎么能恢复呢?俗话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在短时间内,无论当局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大可能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相信。可以说,疫情可能过去,生活可能恢复,但信心很难恢复。
再者,从宏观来看,涉及到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也就是投资、消费、出口在新的一年都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民营企业这三年已经大伤元气,对于投资既缺乏意愿也缺乏实力;而政府现在也是捉襟见肘,去年一年在防疫上的消耗太多了,财政极为吃紧;而消费就面临更多的问题,中国人口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消费能力。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的封控,很多人破产,很多人失业,疫情结束了,他们有消费需求,却失去了消费能力。至于出口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局势,不仅西方国家在有意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而且,西方国家自身的经济也出现了收缩,对商品的需求在降低,再加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中国的出口前景也很是不妙。
更严重的问题是,整个经济都失去了活力。就像著名的经济学者魏加宁所说的,中国经济出现“僵尸化”风险,从市场、企业、银行、财政和政府都在僵尸化。魏加宁过去长期任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的经济状况非常了解,现在任政法大学教授,对经济问题的根源会有更深的探究。半个多月前,就在中共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不久,魏加宁在中国金融安全论坛上发出警告,伴随着经济下行,中国经济出现“僵尸化”风险,从市场、企业、银行、财政和政府都会僵尸化。值得注意的是,谈到政府僵尸化这部分,魏加宁着重批评突然“放开”问题,认为“时机不对、姿势不对、方式不对”,在流感易发的冬季“突然掉头,猝不及防,落荒而逃。没有计划,没有步骤,没有预案”。或许,正因为如此,魏加宁的这个讲话迅速遭到了当局的封杀。
实际上,经济僵尸化是一个存在了很久的问题,魏加宁此前多次谈到过经济僵尸化的问题,而这一次则是涉及到了政府僵尸化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放开这个敏感的问题,因而引起了当局的不快。抽象地谈经济僵尸化,可能问题不大,但是,直接涉及当局最敏感的防疫失败的问题,这等于直接打脸习近平,肯定会遭到当局的打压。
关于市场僵尸化,魏加宁谈到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一些问题,其中提到了国内市场出现萎缩迹象。消费非但没有升级,反而在降级,在收缩。更严重的是,缺乏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市场的扩大;关于企业的僵尸化,魏加宁谈到国有企业,它的利润不是来自于自身创造的价值,而是来自于从其他领域转移过来的。也就是利用国企的优势地位,通过项目转包、资金转贷以及垄断涨价获得利润。而民企除了暴雷、跑路、破产,就是选择躺平。尤其是,民营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企业“惜借”现象,也就是不接受银行的贷款;关于银行的僵尸化,魏加宁谈到大型国有银行放贷意愿在下降,也就是为了避免风险,不愿意向外贷款;关于财政僵尸化,实际也是“央行的僵尸化”,魏加宁谈到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失灵问题;关于政府僵尸化,魏加宁谈到了政府躺平的问题,以及好的意见统统都听不到。值得一提的是,魏加宁提出避免僵尸化的解方不是经济政策调整,而是民主法治,应当走向“以法治建设为中心”。
关于经济“僵尸化”的话题,魏加宁在去年8月的一次演讲中,谈得最为深入。而去年12月的那一次,谈政府僵尸化比较多,而且,主要是围绕着防疫问题。只是,关于市场、企业、银行、财政和政府僵尸化,魏加宁只是作了一些具体描述,并没有给出一个严格清晰的概念和定义。通过魏加宁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僵尸化的情况下,市场失去了创新能力,企业失去了生产能力,银行失去了服务能力,政府失去了指导能力。在经济僵尸化的情况下,市场不成其为市场,企业不成其为企业,银行不成其为银行,政府不成其为政府。一切都徒有其形,而全无活力,正常机能完全丧失,只是像僵尸一样存在。经济僵尸化是一个质的问题,而不是量的问题,不是胖瘦,而是生死。是消化功能、造血功能、神经功能的衰退和丧失。实际上,僵尸化的问题这些年在逐渐升高,在逐渐恶化,最终,将完全成为一具僵尸,甚至成为一个僵尸恶魔。僵尸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个生态的恶化和毒化,一切都已经无法生存,僵尸化实际上预示了中共统治下中国经济的未来。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清王朝灭亡的前夕,官无廉官,吏无能吏,兵无勇士,军无良将,民无良民,甚至盗无侠盗。这就是亡国之兆。
疫情海啸后城市和乡村出现的惨象表明,中共当局完全没有为放开做好准备,没有计划,没有步骤,没有预案,因而导致医院面临崩溃,殡仪馆面临崩溃。显然,中共当局原本并没有放开的打算,只是,他们被病毒彻底打败了,只好落荒而逃。正是为了掩盖彻底的失败,他们才匆忙推出了防疫“新十条”,在无预警、无准备、无规划的情况下完全放开,导致出现空前的灾难,短时间内10多亿人被病毒感染,数千万人身染重症,更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死亡,这一切给经济前景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从当局的立场看,他们确实是平稳顺利的渡过了这一波疫情。不管是百姓死了上百万、还是几百万、上千万,整个国家并没有因此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更没有出现严重政治危机,当局想必在暗中拍手称快,在暗中额手称庆。但是,顺利渡过疫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到恐惧,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对危机的担心。
就在几天前,胡锡进推出了一篇短文,题目是“历史评说去年12月、接下来发生什么将是重要依据”。胡锡进在文章中写道,今天成为历史的过程刚刚起步,历史的评价很多取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023年会为去年12月搭建什么样的景深,换句话说,2023年中国过得怎么样,今后几年中国又将如何表现,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以及后人对去年12月以及三年防疫的认识。
不能不承认,胡锡进确实十分敏感,而且,他有极强的表现欲,虽然他的表达颇为曲折。胡锡进这番话的意思是,这次防疫付出代价的大小则取决于今后的收获。以胡锡进的级别,他可能还拿不到这次灾难确切的死亡数字,但是,胡锡进会知道一个大概的死亡情况,他清楚,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死亡一定会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写入历史。只是,如何评价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胡锡进认为,则取决于今年以及今后这些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就像邓小平发动六四北京大屠杀之后,中共当局用后来的经济发展作为大屠杀合理性、必要性的证明。从这一点来看,在他们制造了这场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死亡的人间浩劫之后,习近平当局确实有发展经济的压力,他们幻想着像当年邓小平那样,用经济的增长,来掩盖他们害死无数百姓的罪行,幻想用经济的增长来证明他们犯罪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此前,习近平并不在意经济陷入低迷和停滞,他要算政治账,他要用政治成功来掩盖经济失败。而现在,他不得不考虑用经济成就来掩盖政治犯罪。只是,形势未必会按照他习近平的意愿来发展。今天的国际国内局势已经和30年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习近平统治这些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又一次伤了元气,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习近平如何鼓噪,中国经济的前景都注定是极为暗淡,用经济成就掩盖政治犯罪的图谋更是无法得逞。
原图链接: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3/01/20230111-no1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