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早已崩溃
中国经济已到临界点 华尔街及时兴风作浪 2023.07.10 No.246
打赏: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Ying6789
今年中国飘忽不定的经济形势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担心,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来自即将到期的巨额地方债务。地方政府公开的债务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包括城投债在内的各种隐形债大约是公开债务的两倍左右,尤其可怕。其规模之大,堪比洪水猛兽,一旦失控,势必会引起严重的灾难。只是,地方隐性债务的规模就像黑洞一样,始终是个谜,这才属于真正的中国特色,我们只能根据公开的资料做出判断。在今年年初,在国内的媒体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篇文章:地方基建欠了六十多万亿,需要奇迹才还得上。其中提到,2021年我国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元。刚过去的2022年,城投债的总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65万亿元。这是媒体上的数字,再加上财政部公布的地方政府的正式债务35万亿,地方政府总的债务已经达到100万亿。此外,国内的观察者网上前不久刊登了两位清华学者的文章,题目是“五大因素阻碍经济恢复,怎么破?”文章提到,她们有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对地方债做了深入研究。据他估算,2020年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接近100万亿,大概就是当年GDP的95%,接近百分之百。总得来看,地方政府目前的全部债务,至少也在100万亿以上,有可能达到120万亿,乃至超过120万亿,超过百姓个人在银行的全部存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地方债务增加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GDP增加的速度。这样的债务规模和速度,不能不让人胆颤心惊。特别是,最近这两年,由于经济极端不景气,地方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再加上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卖地收入又大幅减少,不少的地方政府不要说偿还债务,他们连利息都无法支付了。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公开表示,它们已经无力应对巨额债务问题了。目前,不断恶化的地方债正处在崩溃的临界点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重大危机。
关于地方债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都分析和探讨过,也有不少人发出过警示,只是,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或许,那些学者谈论的问题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或许,国内学者在有意回避那些最敏感的问题。就在几天前,华尔街巨头、美国知名投行高盛集团一连发布三篇中国银行业系列报告,指出中国主要国有银行的地方债风险敞口过大,地方债一旦崩溃,将给这些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下调了这些银行股票的评级,从中性或买入降至卖出。风险敞口是金融行业的术语,是指因债务人违约行为导致的风险信贷余额。高盛认为,地方债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构成了重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消息与诸多来自中国的其它负面消息一起引起了市场剧烈震荡,导致大陆和香港股市全面下滑。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投行,高盛集团报告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为如此,高盛集团报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天后,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证券时报》刊发文章“误读中资银行基本面不可取”,表示,基于悲观假设看空我国银行基本面并不可取,报告很大程度上存在误读,并针对高盛在报告中提出一些中资银行有较大的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敞口的说法,《证券时报》表示,银行已积极压降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力度化解债务风险。官方媒体发文驳斥国际专业机构的报告,这种情况还极为罕见。这从侧面说明,中共当局对高盛集团报告十分敏感和担心,急忙发文反驳,来稳预期。毋庸讳言,高盛的计算也许有误差。但是,这并不影响基本的判断。问题就在于,在地方债的计算没有人能够做得准确。因为,地方债本身就完全测不准,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针对中共官方媒体的表态,美国彭博新闻社指出,中国官媒高调反驳高盛,是希望抑制市场负面情绪,也表明除了对债务压力和金融压力上升的担忧,北京对投资者信心的削弱也感到不安。
就在同一天,国内媒体第一财经发表了一篇文章,“高盛发布中资银行股报告、提示地方债风险施压银行盈利”。这篇文章说,有观点认为,这是高盛唱空中国的报告,但事实上,根据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三份完整报告显示,这实则是一份中国银行业研究报告,对部分银行评级进行下调,亦上调了个别银行的评级。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认为,高盛报告并不是在唱空中国,而是在对中国银行可能受地方债的影响做出客观分析。相对于中共各级政府的黑箱作业,国内上市银行的经营数据有一定的透明度,这无疑是国际专业机构进行分析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贵州遵义一家城投公司欠银行150多亿的贷款,就在面临违约的情况下,被展期20年,而且前10年只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此外,近日又传出消息,近几个月来,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已开始向一些城投公司提供25年期的贷款,部分贷款在前四年暂免支付利息或本金。把中短期贷款置换为20年甚至更长的贷款,这实际上就是用通胀来解决债务问题,因为20年后的人民币购买力,当然不是如今的购买力。50年代,在北京买一个小四合院,大概只需要几千块人民币。现在,起码得上亿人民币了。80年代初,几十万可以买一座几十个单元的5层楼,现在,都不够买一个单元。当然,几十年后,现在卖几百万的房子,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时间的魔力。既然地方债短期内还不上,就只能把还款的期限拉长,而且,还不支付利息和本金,这是不是办法的办法。当然,这种办法只适用于政府欠下的债务,并不适用于普通百姓。这样做,减轻了政府的债务,损失的是银行的资产,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商业银行都不能接受的做法。高盛集团当然要对中国某些国有银行的股票发出警告,高盛报告提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有一定违约风险;如果允许债务展期,违约风险受控,但银行将面临几年的利润损失。高盛不过是说了一点大实话。
5年前,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谈及地方政府债务时说过这样一番话,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但地方政府就没有一个想还债的,甚至许多地方连息都还不起。也就是说,高层其实很清楚,地方债根本就是有借无还。既然不想还,不用还,那当然是越多越好,这正是地方债难以受到约束的重要原因。也因为无需还、无需负责,所以,很多地方借债挥霍和浪费,这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问题。想必大家都还记得,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投资26亿元建成,只运营三年多就被拆除,无人承担责任。全国地铁25个城市中有20个在亏损,基本上都是在赔钱修地铁。至于,各地耗费巨资建设的其他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更是比比皆是,根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事到如今,很多地方都是借新债还旧债,甚至是借债还利息,债务越积越多,地方债增加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GDP增加的速度。甚至,超过了银行存款增加的速度。总有一天,地方政府会把银行的钱全部都变成欠条。到那时,银行怎么办,存钱的百姓怎么活?只有天知道!
这些年来,习近平当局多次提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然而,债务却越积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最高当局完全不知所措,他们只是在拖延时间,极力掩盖问题、淡化问题。面对已经几乎完全失控的地方债,最高当局一再表示,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他们想置身事外,这完全是自欺欺人。地方债确实是地方政府造成的,但是,地方债的影响却涉及到整个国家,涉及到亿万百姓。在债务已经形成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仅仅表示,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是远远不够的。最高当局必须要拿出对策,阻止地方债继续扩大,解决眼前的债务危机。
前些天,观察者网刊登了一篇体制内专家的文章:地方债要不要救,怎么救?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缺乏基本的政治正确性,甚至像是在挑战最高当局。文章说,2023年后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危机”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经济要不就是大衰退,要不就是大增长,而“稳定”则是最不可能的状态。是大衰退,还是大增长,其中的关键,就是能否处理好地方债。
只是,面对上百万亿的地方债,最高当局除了拖下去,根本拿不出任何办法。显然,他们想人们忽略这个房间里的大象。这样规模的地方债,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可以说,现在正是地方债极为关键的时间。高盛集团在这个特殊时刻提醒民众当心地方债,当心国有银行存在巨大风险,无疑触到了中共最敏感的神经。
原图链接: https://xiaominzhixintupian.blogspot.com/2023/07/20230710-no246.html